新冠肺炎求助平台 辟谣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景谷发布微信公众号 景谷融媒抖音号 景谷融媒快手号 景谷融媒微博 七彩云端APP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栏目 >>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新思想引领新征程】景谷:筑民族团结之基,结民族团结“幸福花”

来源:县政府办 张鑫 县民宗局 时间:2024-09-29 阅读:

图片

景谷以构建“一城、一江、两节、三景”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为落脚点,响应省委“在云南,不谋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谋全局”的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始终将民族工作放到全县工作大局中来思考、谋划、推动,加快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领航民族梦,制度保障固根基

图片

紧扣民族主线,抓准共同体建设的基调。成立县委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党组织、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和创建组织体系。2024年以来,召开全县统一战线工作会1次,学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政策24期次,培训13期次、培训3000余人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工作337场次,累计覆盖人数53765人;举办网格员培训2期,参训1000人次;教职管理人员培训3期,参训260人次。

图片

着眼制度带路,抓实共同体建设的机制。制发《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十四五”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规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试点工作方案》《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争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工作方案》《创建工作应知应会手册》教育引领各族干部群众准确、全面地掌握民族理论政策。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纳入对各乡(镇)、部门单位年度综合考评的重要内容,纳入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考核,纳入政治考察、县委巡察、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压实民族团结创建工作主体责任。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及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谱写景谷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主题,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与党的建设工作有机融合,全力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迈上新台阶。

图片

立足区域联盟,抓实团结的落点。景谷与南涧、景东、镇沅3个县签订《‌无量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走廊联盟协议》,成立“‌无量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走廊联盟”。“联盟”将协作推进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升级版,景谷依托这一重要平台,充分借鉴和学习“联盟”县的好经验好做法,深入推进景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全力争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在2022年获得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以及“省级县级基层党组织”和“市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组”双重荣誉。

浇灌和谐花,文化沃土增自信

图片

图片

精准施策,打造氛围增强认同。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以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方式推进全区域全覆盖学习宣传。进行《景谷同心》MV拍摄,实施省级民族文化项目1个——景谷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中心体验项目。一是建设1个民族文化交流学习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馆100平方米)。二是制作1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觉形象标识(铁艺造型)。在“景谷新闻“景谷发布”“景谷统一战线”微信公众号、“景谷融媒”新闻客户端开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进步》等专栏,传播民族团结进步好声音好故事、展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成效,在全县上下形成浓厚舆论氛围。

图片

图片

多措并举,文旅融合创建基础。立足实际,增进共同性、尊重保护差异性,枝繁干壮,把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作为实现各民族大团结的金钥匙。把党的活动阵地、群众公共活动场所风貌打造与当地民族文化风俗相融合,构建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区环境;把党支部主题党日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结合,把举办民族传统节庆活动与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相融合,以举办“千景之谷 花朝水悦”“水火共融 共进繁荣”2024景谷采花泼水节及火把节等民族特色节庆活动和民族传统体育“打陀螺”等民间体育运动为载体,打造民族歌舞、工艺制作、特色美食等民族特色品牌活动,促进各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编撰出版《景谷民族民间图案集》、传承培训“绵羊舞”“三弦舞”等措施,突出挖掘文化底蕴,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利用工作,夯实文化与旅游更深层次共融共促基础。

图片

图片

力争进步,示范引领增强信心。2022年获得云南省第四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荣誉;2024年,争取到上级项目资金436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少数民族发展任务资金)326万元,省级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少数民族发展任务)110万元。用于实施1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4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3个民族村寨旅游提升工程。

构筑同心结,教育引领谱新章

图片

以学促政,锻造团结班子。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的重要内容,县委党校“万名党员进党校”必修课程,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纳入社会面宣传教育,年内在县委党校开设专题班1期,党委政府纳入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2次。全县党政领导干部学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政策30期次;在县委党校和乡镇“万名党员进党校”均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培训班,培训13期次、培训3000余人次,举办乡镇网格员培训2期,参训1000人次,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化为各族干部群众的行动自觉。

图片

全面迸发,奏响教育强音。在学校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进校园,从小教育孩子增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在孩子的心中种下同心共圆中国梦的金色种子。开展景谷校园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覆盖率100%。全县共有2所学校为“云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试点学校”;4所学校被命名为“普洱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26所学校被命名为“景谷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景谷老年大学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引导银发志愿者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投身边疆民族团结事业。银发志愿服务队志愿者在传统民族节日活动中响应号召纷纷上阵,推介文旅资源优势、展示民俗文化特色、唱响民族团结赞歌。

红色为媒,吹遍团结春风。依托社区红色文化资源,整合上海市黄浦区对口帮扶项目,建设民族团结文化园和红色党群大舞台,为全县各级党组织提供对党员、干部、群众开展民族团结教育阵地;充分运用宣传展板、宣传栏、LED和微信群等展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理论知识、经验做法;将党的各种好政策编排成各民族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演进小区、讲进庭院,全方位、多角度地在群众中进行教育讲述,将民族团结进步理念、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群众中。

打好进步牌,齐心奔赴小康路

图片

三牌联动,稳进促繁荣。坚决打好“特色农业富县底牌”“绿色工业强县王牌”“文化旅游兴县招牌”三张牌,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推动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发展。不断提高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让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不断地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推向前进。

图片

图片

区域发展,民族共富裕。碧安乡上寨村回族寨从农户养殖痛点出发,积极争取对口项目资金,助力建设标准化肉牛养殖场,在全乡率先引进云岭牛、西门塔尔牛养殖。按照“谁建设、谁主管、谁受益”的原则,采用“党组织+村民小组+农户”的运作模式,助推少数民族村寨增收致富。半坡乡班赛村依托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引领建设工程,总投资104.5万元(含乡村振兴补助资金100万元,群众投工投劳自筹4.5万元),通过建设猪圈、化粪池、污水处理池等农村生产养殖设施,完善基础设施道路、组内污水管网建设;安装太阳能路灯,安装示范村简介碑、示范户牌匾、宣传展板,打造班右村民小组示范村民小组,助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通过融合产业发展,带动当地农户增收,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齐头并进,扩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以点带面的影响力。永平镇团结村小坝子村民小组启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建设项目,总投资103.55万元(含乡村振兴补助资金100万元,群众投工投劳自筹3.55万元),加强了在公共基础设施、村集体经济发展等方面进行建设,项目建设结合了小坝子村区位优势和民族特色,为农户增收和集体经济增长提供新的探索路径。

图片

图片

节庆带动,民俗创实益。2024“千景之谷 花朝水悦”采花泼水节和“水火共融 共进繁荣”火把节等传统民俗节庆活动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产生直接、可观的经济效益。据统计,2024年采花泼水节期间,共接待游客12.44万人次(同比增长9.41%),实现旅游业总收入10151.24万元(同比增长89.93%);餐饮业收入1040万元,县城区住宿业入住率达95%,出入景谷的自驾游车辆75682辆。2024年火把节期间,共接待游客8.69万人次,其中接待过夜游客1.51万人次,接待一日游游客7.1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花费8815.26万元。

本文来源:县政府办 张鑫 县民宗局 
 
 上一篇: 【新思想引领新征程】景谷召开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现场观摩会
 下一篇: 【新思想引领新征程】十四届县委常委会第75次会议强调:坚持目标导向 实施靶向攻坚 奋力谱写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新篇章
 
Copyright 普洱市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融媒体中心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普洱市景谷县威远镇大寨树塔路 电话:0879-5229786 投稿邮箱:jgtvxinwenbu@126.com
滇ICP备202100632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10106 不良信息举报:0879-5229786 投诉举报邮箱:jgxrmtzx@126.com
滇公网安备530824025308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