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加强乡风文明建设 推进乡村振兴
来源:学习时报 时间:2020-12-05 阅读: |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如何抓好乡风文明建设推进乡村振兴,是当前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工作任务。 乡风文明建设事关乡村振兴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在乡村振兴战略五个方面的总体要求中,乡风文明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坚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以优秀文化引领乡村文化的前进方向,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群众的思想问题,是乡村振兴战略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因此,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和灵魂,抓住乡风文明建设,就抓住了乡村振兴的关键。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引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风文明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乡风文明能够有效吸引城市要素资源向乡村转移,进而促进产业兴旺;乡风文明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优良的人文环境,实现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是治理有效的重要条件和成效体现;乡风文明是生活富裕的重要内涵,生活富裕不仅体现在物质生活的提升,也体现在包括乡风文明在内的精神生活的丰富。因此,乡风文明建设的先导和引擎作用至关重要。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晴雨表”。乡风文明关系到乡村振兴的文明程度以及质量和水平,关系到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群众满不满意、幸不幸福,是乡风文明程度最直接的体现。因此,乡风文明与乡村振兴是统一的,只有把乡村振兴与乡风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二者相向而行、良性互动、互相促进,才会深化乡村振兴内涵,增强乡村振兴动力和活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才会稳步推进。 乡风文明建设的着力点 抓导向。坚持正确导向是加强乡风文明建设的前提和基础。为此,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强化群众思想道德建设。一方面,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挖掘农村传统道德教育资源,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另一方面,采取符合农村特点的有效方式,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推进诚信建设,使农民群众的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集体意识、主人翁意识进一步增强。 抓规划。以“乡风文明达到新高度”为目标,将乡风文明建设纳入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规划,与农村产业发展、生态文明、乡村治理工作一同安排、一同部署、一同推进。同时,要突出乡风文明特色,围绕乡村的独特性和多样性,拟定乡风文明建设的具体安排;又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此彰显地域文化特色,特别要注重历史文化名村、文物古迹、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等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从优秀传统文化、乡村精神文化活动等多方面描绘乡村的美好未来。 抓阵地。深入推进文化惠民,按照有标准、有网络、有内容、有人才的要求,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方面,通过新建、改造、置换等方法,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支持“三农”题材文艺创作生产,努力实现“文化活动人人参与、文化产品送到身边、文化场馆免费开放、文化成果人人共享”;另一方面,充分展示新时代农村农民的精神面貌,以此实现乡村两级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提升服务效能。同时,培育挖掘乡土文化本土人才,开展文化结对帮扶,引导社会各界人士投身乡村文化建设,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时代内涵、丰富表现形式。 抓培育。注重培育良好家风,以家风促民风,以民风带乡风。首先,开展家风评议,深入开展“家风润万家”活动,议家风、立家训、传家礼、评家庭,以此培育家庭美德、家庭文化,弘扬家庭和睦、尊老爱幼、科学教子、勤俭持家、邻里互助的良好家庭新风尚。其次,注重培育新型农民,以培育“四有”新型农民为目标,利用农民学校、新时代农民讲习所、“院坝讲座”“梦想课堂”“三下乡活动”等载体,加强对农民的技能培训,帮助农民提高科学文化素质,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最后,注重培育新型农村领头人,加强村“两委”班子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浓厚氛围,进一步提高乡风文明。 乡风文明建设的路径 坚持思想引领。乡风文明是新农村建设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和社会价值导向的集中体现。培育乡风文明,首先要从思想上充分认识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要积极引导广大群众自觉进行观念转变,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牢固树立“三种观念”。一是正确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老百姓的生活结合起来,真正落地落实,落小落细。二是新的发展观。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乡风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坚持两手抓、两手硬、两促进,把乡风文明建设放到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三是文明生活观。大力倡导文明生态理念,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开展“洁美农家”“五星级农户”等创建评比活动,真正让干净整洁成为习惯,让习惯成为自然,让自然成为风景。 坚持实践养成。乡风文明是乡村良好社会风气、生活习俗、思维观念和行为方式等的总和。培育文明风尚、文明习惯,重在实践养成。一是活动养成。要结合实际,组织开展“核心价值观进农家”“优秀传统文化进农家”“科学知识进农家”“文明风尚进农家”“法律法规进农家”等“五大行动”,把好的理念、作风、习惯转化为农民群众自身的需求,使之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深入骨髓、形成自觉。二是制度约束。将村规民约用起来,坚持遵守法律法规、传承优良家风、规范村民言行的原则,结合村民生产生活实际,指导村社修订完善通俗易懂、群众认可、易于执行的村规民约。三是文化养成。坚持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以农村群众的文化需要为导向,大力开展文化进基层活动,采取歌曲舞蹈、诗歌朗诵、器乐表演、绘画书法等多样的艺术形式,组织文艺展演、文化演出、文艺培训和送文化下乡、送电影下乡、送图书下乡等文艺志愿服务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坚持统筹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是一个综合的、全方位的、系统性的工程,需要汇聚政府、社会组织、村民自身等多方的力量。一是机制促动。要充分调动职能单位、党政有关部门、群团组织和社会各界的积极性,细化任务,压实责任,用好各项政策,提高综合效益。二是组织联动。在推进过程中,要与农村“三变”改革、绿色发展、乡村治理、乡村文化兴盛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整合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进工作开展。三是示范带动。要注重典型引导,用榜样的力量激发向上向善向美的力量。同时,牢固树立精品意识和品牌意识,要规范标准和要求,着力打造乡村文明建设示范点,让乡村居民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提升生产生活质量,体会到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者:刘丹) |
本文来源:学习时报 |
上一篇:
道德为城市文明助力升温 下一篇: 新时代文明实践不妨从“餐桌革命”做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