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月 16 日,西南林业大学赵长林博士研究团队深入景谷威远镇、永平镇等地,开展茯苓产业专题调研与技术指导。此次调研聚焦产学研融合,旨在推动茯苓种植技术创新,促进产业规范化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科技动力。 
调研团队先后走访了景谷茯苓收购加工企业、菌种生产企业以及茯苓种植核心区的部分农户,与企业负责人和农户深入交流,详细了解茯苓种植全流程,包括菌种选择、病虫害防治及采收加工等环节。调研发现,当地茯苓产业存在菌种退化严重、产量低、种植技术不规范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赵长林博士团队提出了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并高度肯定了景谷“村级党组织+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模式,认为该模式为茯苓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在景谷茯苓仿生栽培示范基地,赵长林博士团队对景谷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表示赞赏,指出其土壤肥沃、气候湿润,为茯苓品质提供了天然保障。赵长林博士结合自身在高等真菌资源与分子系统学领域的研究经验,强调菌种纯化与筛选对提升产量的重要性。他建议通过基因测序技术优化菌种,减少对松木资源的依赖,并推广林下仿生栽培、剩余物利用等生态友好模式,以缓解林木砍伐压力,推动茯苓产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调研期间,赵长林团队与景谷达成合作意向。他们计划依托正在申报的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充分发挥西南林业大学在真菌分类学与生态保护领域的科研优势,联合云南省林科院、云南省农科院、云南白药集团等机构,共同开展茯苓菌种研发、思茅松高效利用、关键技术示范及品牌打造等课题研究,推动景谷茯苓产业从传统种植向科技化、标准化转型,助力产业升级。 
尽管景谷茯苓产业已经步入规范化发展轨道,但仍面临一些挑战,如林木资源低价值消耗、非法制售菌种管理难度大等。赵长林博士指出,非法菌种可能导致病虫害扩散,威胁生态安全。他呼吁加强菌种市场监管,并推广使用人工林、灾害木、采伐剩余物等合法来源的松木种植茯苓。他还倡议砍松种松,实现茯苓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并探索替代基质以减少对林木的依赖。此外,团队建议通过建设集中收购点、延伸加工链条等方式提升产品附加值。例如,当地茶苑社区设立的茯苓加工基地已带动30 余户老年人就业,人均月增收 2000 元,成为“银发经济”的典范。 
景谷森林覆盖率高达75.88%,发展林下经济潜力巨大。赵长林团队表示,未来将通过科技赋能,推动茯苓产业“提质增效”,并探索与生态旅游、健康养生产业融合的新路径。景谷也将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规范种植管理,打造可持续发展的特色产业带,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