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求助平台 辟谣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景谷发布微信公众号 景谷融媒抖音号 景谷融媒快手号 景谷融媒微博 七彩云端APP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栏目
 
【绿色发展】向“新”求“质”——云投林纸良种良法锻造林业芯片

来源:云投林纸 时间:2025-03-26 阅读:

image.png

都说“秧好一半禾,苗好七分收”。对于林业种植户来说,种苗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未来5-20年林木的出材量和千家万户林农的收成。从一株苗、一棵树到一片林,需要多少的耕耘与坚守?

图片

图片

阳春三月,万物竞发。在云投林纸林业科研基地、生物技术工程中心和苗圃基地内一派繁忙、生机盎然景象,苗木外植体采集、组培,苗木移栽、驯化、施肥、浇水、除草、炼苗、分级……,公司林业技术员及工人们各司其职、有条不紊地像护理未满岁的婴儿一样精心“护理”着每一株树苗,一株株茁壮成长、长势喜人的树苗规范整齐地排列在温室大棚、炼苗场内,散发勃勃生机。

图片

建优质种源,夯实林业基地“种业芯片”。如果种苗是林业的“芯片”,那种质资源就是制造“芯片”的刻录机,没有丰富的种质资源,林木育种创新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自2001年起,云投林纸先后与雷州林业局、中国林科院热林所、中国林科院速生树木研究所(原国家林草局桉树中心)和云南省林科院、普洱市林科所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建立专家工作站和市级技术研究中心、创新工作室,深入开展思茅松第一代无性系培育、第二代育种工作和桉树引种、改良和栽培技术研究,引种桉树品系1075个,深入开展思茅松、桉树良种选育和集约化培育技术研究,共同推进思茅松、桉树良种良法研究。建成5000亩林业科研基地和云南省最大的第一代思茅松无性系种子园1000亩、全国先进的林业生物技术工程中心和云南省规模最大的桉树种苗培育基地。思茅松和桉树分别成功入选“省级林木良种基地”和“省级林木种质资源库”。

图片

育一株好苗,筑牢高产培育“前源堡垒”。种苗连着“国计民生”,是现代林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如何把这项工作做精、做好、做大、做强?云投林纸充分发挥思茅松和桉树基因库及良种选育上的独特优势,与国内知名科研院所、高校组建“产学研用”科研创新联合体,实施杂交育种、基因育种、无性繁殖技术等关键技术创新,通过建立“实验室+苗圃+试验林”三级研发体系协同开展质量提升工程,激活苗木培育质量“DNA”。先后攻克思茅松高世代遗传改良、杂交授粉和桉树组培苗根系发育关键因子等“卡脖子”技术难题。选育出思茅松优良家系70个,生产的种子获得省级良种认定;选育出桉树优良品系16个,获省级审定良种2个、认定良种2个。所培育出的轻基质组培苗,采用世界先进的无性繁殖技术和最好的轻基质进行培育,思茅松、桉树良种选育、培育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苗木具有遗传稳定性高、根系发达、造林成活率高和生长速度快等优势,深受广大林农认可和喜爱,真正让实验室的基础研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图片

图片

造一片好林,构建量质齐升“高产密码”。好种苗育得出,还要用得好。良种壮苗,也是造好一片林的关键所在。云投林纸以“良种+良法+精细化”管理模式,制定实施《桉树速生丰产林培育技术规程》《思茅松人工林高产培育方案》,深入实施思茅松、桉树高产培育;通过林地分类经营、研制专用肥、科学调整采伐年限、推行林业机械化等方式,规范营林造林、施肥抚育、采伐更新等造林环节验收流程、标准要点,强化全链条全方位质量管控,攻克60余项营林生产质量难题,持续释放造林质量提升乘数效应。聚焦造林成活率、蓄积增长量、林木生长量3项关键指标,创新推行“样榜地、比赛林”业绩赛道化和高产培育竞赛、造林先锋、质量安全卫士等系列评比活动,以赛促干、以赛提质,激活“高产动能”,全方位催生林业新质生产力,思茅松、桉树年均生长量分别达1.2立方米/亩、2.5立方米/亩以上,年均增产50%以上,林木生长量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截至2024年底,云投林纸全面打通林浆纸板一体化产业链,建成120万亩原料林基地,原料自供率高达70%,当地森林覆盖率从1997年的62%提高到75.88%,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5倍,走出一条绿色、低碳、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之路。

图片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片好林可以造福一个民族。”小小的种苗会迸发巨大的能量,有限的土地就能产出更多的木材、更好的木材。云投林纸精心选育的林木育种,不仅深深扎根于云岭大地,而且源源不断地从云南走进西南各省,走向周边老挝等东盟国家,书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亮丽答卷。

本文来源:云投林纸 
 
 上一篇: 无
 下一篇: 【安全生产】景谷交通:严查风险隐患 筑牢水路运输安全防线
 
Copyright 普洱市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融媒体中心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普洱市景谷县威远镇大寨树塔路802号 电话:0879-5229786 投稿邮箱:jgtvxinwenbu@126.com
滇ICP备202100632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10106 不良信息举报:0879-5229786 投诉举报邮箱:jgxrmtzx@126.com
滇公网安备530824025308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