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特色产业】景谷镇文山村:小种苗撬动“黄金链”,绿野生金富乡亲
来源:景谷镇 张海兵 时间:2025-03-14 阅读: |
在景谷镇文山村海拔2200米的育苗基地,30亩的红花滇黄精苗正在悄然生长。这里不仅是优质种苗的摇篮,更是乡村振兴的“新引擎”。文山村以“一棵种苗”为起点,串联起种植、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让昔日的深山茶园焕发新生机,也让“滇黄精变‘黄金’”的愿景照进现实。 据悉,红花滇黄精不仅外表美观,更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被誉为“天然滋补品”。景谷镇文山村海拔高、气温低、雨水充沛,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和地理优势,是培育中药材的天然“温床”,非常适宜红花滇黄精育苗和种植。 育苗基地:夯实产业根基,破解种苗瓶颈 产业要发展,种苗是关键。随着文山村滇黄精种植面积扩大至2200亩,种苗供应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核心问题。2024年,文山村党总支部书记石凤益投资40余万元,建成占地30亩的滇黄精育苗基地,预计每年可培育优质种苗600万株,满足周边村镇的种植需求。基地采用科学化育苗技术,确保种苗成活率高、品质优,预计今年10月首批种苗上市。 经济效益:年产值150万元,“小种苗”孕育大未来 育苗基地的建成,直接带动了经济效益的提升。基地年产值可达150万元。育苗基地通过“以苗促种”模式,辐射带动周边村镇发展滇黄精种植。目前,文山村滇黄精产量已达25吨,亩产值1万元,育苗基地的种苗供应,将助力滇黄精产业覆盖更广区域,形成规模化效应。 “种苗是产业的‘芯片’,有了稳定供应,我们发展底气更足了!”文山村村民谢丽琼说。据了解,谢丽琼家茶园套种滇黄精面积已从40亩扩大到120亩,产值可达120万元。如今,育苗基地的种苗又为她节省了成本,今年她计划再扩种10亩。 就业带动:家门口就业,村民增收有保障 育苗基地的运营,不仅为产业注入活力,更成为村民增收的“新阵地”。基地优先吸纳本地劳动力,每日提供50个灵活就业岗位,人均日工资110元。村民谢阿姨感慨道:“农闲时来基地育苗,一年能多挣四五千元,既不耽误照顾家里,还能学技术。” 文山村党总支部书记石凤益介绍,育苗基地将联合经济联合社开展种植技术培训,让村民掌握育苗、移栽、管护等全流程技能,实现从“务工者”到“技术员”的转变。这种“造血式”帮扶,让村民在参与产业发展中真正受益。 未来蓝图:全链条发展,打造“黄金产业”生态圈 文山村将根据市场需求扩大规模,将种苗覆盖至更多村镇,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开发黄精茶、黄精片等深加工产品,提升附加值,推动“育苗+种植+加工+销售”全链条发展,形成产业闭环。 “我们的目标是让滇黄精从田间到市场,每一步都产生价值!”石凤益表示。目前,文山村已与多家企业达成合作,打通了稳定的销售渠道。下一步,基地还将探索“茶旅融合”模式,在茶园套种樱花、香椿等作物,吸引游客观光,让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同频共振。 从一棵种苗到一片产业,文山村滇黄精育苗基地的诞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它让村民看到了“一地生两金”的希望,也让乡村振兴的画卷在绿意盎然的茶园中徐徐展开。未来,随着产业链的不断完善,这片土地上的“黄金故事”将更加精彩,而文山村,正以创新的姿态,书写着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新篇章。 |
本文来源:景谷镇 张海兵 |
上一篇:
【防灾减灾】以“演”促练 防患未“燃”——凤山镇开展森林草原防灭火应急演练 下一篇: 【乡村振兴】景谷半坡:茶山染新绿 春茶采摘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