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求助平台 辟谣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景谷发布微信公众号 景谷融媒抖音号 景谷融媒快手号 景谷融媒微博 七彩云端APP
 
 
 当前位置: 首页 >> 景谷时政 >> 景谷要闻
 
【文化传承】景谷:非遗在保护传承利用中绽放璀璨之花

来源:县政府办 石栎滟 郑美仙 县文旅局 时间:2024-05-29 阅读:

1.jpg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近年来,景谷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利用,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原则,围绕“守得住”“传下去”“活起来”三篇文章,探寻出非遗保护传承利用新路径,让非遗文化焕发新活力。

2.jpg

3.jpg

打好“三张牌”,让文化遗产

“守得住”

做实“制度牌”。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方案》《云南省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制,构建起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推动文化遗产保护提档升级。

做细“挖掘牌”。摸清、掌握、了解景谷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状况,进一步挖掘其丰富的文化价值。2003年起,景谷开始文化普查、整理申报,到2005年正式获批项目名录和传承人。截至2024年,完成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调查、收集整理128项,共整理文字资料92份,98余万字;摄像资料2320分钟;摄影资料1.2万幅;录音资料560余分钟。国家级非遗项目1项,省级非遗项目共有3项,市级非遗项目共有29项,6个非遗扶贫工坊;5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

做强“创新牌”。以“院县合作”发展模式为抓手,以专业教学实践基地建设为契机,与云南师范大学、云南艺术学院、昆明文理学院等高校合作建立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和专业教学实践基地,深度挖掘优秀民族民间资源,收集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进一步加强文艺精品打造、文旅融合发展、文化人才培养、民族文化传承和非遗资源挖掘保护,不断提高优秀文艺作品市场转化率,为文艺人才培养注入新的力量,全面推动景谷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高校合作完成的“云南普洱景谷县少数民族非遗抢救性影像记录和创新性发展调查研究”课题成果荣获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红色专项活动“一等奖”。

4.jpg

5.jpg

落好“三颗子”,让文化遗产

“传下去”

搭好非遗传承“台子”。为进一步推动非遗文化发展,让非遗回归民间、扎根社区、融入生活,景谷已相继建成益智乡陀螺、永平迁糯象脚鼓舞,永平碧鸡歌舞之乡,城关小学象脚鼓舞,威远镇象脚鼓制作5个非遗传承基地,申报景谷古法制盐、景谷心上仁茶叶拼配制作、景谷李记谷庄团茶制作,景谷岩发象脚鼓制作,景谷白茶制作,景谷陀螺制作6个非遗工坊。投资近70万元先后打造益智乡陀螺传承基地,永平镇碧鸡社民族民间文化传习点及展演点,象脚鼓舞传承发展,国家级“打陀螺”项目传承保护工作等。计划在2024年,实现十个乡镇的非遗传承基地全覆盖,省级以上非遗项目传承基地全覆盖。

创好非遗传承“牌子”。以丰富多样的作品传递着非遗文化内涵的精神火炬,让物质产品成为数字文化产品,把非遗从“幕后”搬到“台前”,价值在“云端”得到拓展,让流量反哺非遗的传承。景谷以《象脚鼓》《彝族歌舞》《芦笙三弦舞》等非遗项目为题材创作了诸多优秀文艺精品。声乐类:《轻兄挨》荣获云南省第十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银奖、《又唱三月六》荣获2021年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银奖,并入围云南省第十二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获优秀奖、《一方见地》荣获普洱市2023年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银奖。乐器作品:《寻梦佛迹》荣获2018年普洱市第二届“茶花奖”群众文艺展演暨第四届农民工文化节金奖。传统类舞蹈节目《甜甜甘蔗地》荣获普洱市第四届群众文化“茶花奖”展演暨第八届农民工文化节活动决赛金奖、云南省第五届群众文化“彩云奖”获彩云奖。

丰富非遗传承“法子”。通过设立传承人补助经费、举办培训班等方式,培养了一批批有能力、有兴趣、有专业素养的传承人,目前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省级4名,市级11名,县级18名。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弘扬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景谷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村寨活动,年均非遗进校园6次,进村寨和社区12次。将非遗文化融入素质教育中,实现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从小抓起,充实后备力量。以景谷二小为示范点,开设了傣族特色班,学习傣文和傣族文化,教授傣族象脚鼓舞,每年不定期举办非遗体验周,2023年把打陀螺纳入全年业余特色课程。以“两节一庆”为契机,开展泼水节非遗项目体验活动(竹编制作、土锅制作、象脚鼓舞表演、象脚鼓制作、传统傣族服饰穿戴、傣族古乐表演、贝叶经书写等)、火把节非遗项目体验活动(彝族歌舞乐表演、三弦芦笙制作、彝族服饰穿戴等)、县庆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体验活动(舂粑粑、包三尖角粑粑、烤酒、陀螺制作、打陀螺活动等),把非遗带入了群众视野,直接参与感受文化盛宴。

6.jpg

7.jpg

用好“三个+”,让文化遗产

“活起来”

非遗+产业。对象脚鼓制作技艺、竹编工艺、柏木烟筒制作、谷庄团茶制作技艺、陀螺制作、传统小吃等产业性非遗项目以在大型节庆集中宣传展示、参加各地举办的民特产品交易会、补助传承人等方式进行扶持,让非遗产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壮大。陀螺销往泰国、越南和缅甸及全国各地,篾编传承人培养了全国各地100余人,多次被聘请进行对外竹编技艺交流演示,成为景谷非遗竹编技艺传承发展的中坚力量。岩发象脚鼓及文创手工艺品年产值达30万元以上,其文创作品普洱五大民族系列入围云南省第一届伴手礼精品,成为景谷最年轻也最有市场前景的文创企业。

非遗+旅游。近年来,景谷充分利用优势特色非遗资源,加强非遗项目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推出芒岛—芒公—碧鸡—香盐—县城非遗主题文化精品旅游路线,形成非遗传承基地、民族民间风情展演、研学教育等多特色于一体的“非遗会客厅”,逐步成为景谷傣彝文化的缩影和文化宣传窗口。非遗旅游线路每年约接待游客2万人次,实现旅游业总收入约1000万元。

非遗+振兴。景谷高度重视乡村文化建设,借助既有资源,将非遗文化融入乡村振兴战略中,结合乡村的特点,不断丰富创新文化活动形式,重塑乡村文明新风尚。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村寨修建起了歌舞展演台、文化传承室、体育场等,每月一次的村集体文娱活动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丰富群众精神生活。击打陀螺、敲响象脚鼓、拨动三弦,跳笙、嘎光舞、绵羊舞,山歌对唱等等,以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不断深入挖掘本民族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群众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在欢声笑语中让道德文化深耕内心。


本文来源:县政府办 石栎滟 郑美仙 县文旅局 
 
 上一篇: 【防灾减灾】景谷:严阵以待抓防汛 全力以赴保安全
 下一篇: 【政治协商】县政协第十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召开
 
Copyright 普洱市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融媒体中心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普洱市景谷县威远镇大寨树塔路 电话:0879-5229786 投稿邮箱:jgtvxinwenbu@126.com
滇ICP备202100632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210106 不良信息举报:0879-5229786 投诉举报邮箱:jgxrmtzx@126.com
滇公网安备53082402530836号